中国工笔画的“新径”与“新境”
11月27日,《新径·新境——四川工笔画邀请展》在成都大为美术馆举行,吸引了30余位来自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以及省内各高校的当代工笔画大家与实力派新秀参展,共有80余件各具特色的工笔画佳作亮相,旨在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探索、追求当代工笔画的“新径”与“新境”。
走进展厅,隽秀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吴绪经的《棋悟图》中,一男一女分别手持羽毛扇与团扇对坐弈棋,旁有一位女子怀抱琵琶、凝神观战。作品设色清雅,将水墨的层层晕染与线条的精细勾勒融于一体,透露出超凡脱俗的高雅之姿。王申勇的《耳语》,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相互交流的姿态拟人化,画面生动自然。而大熊猫全身的毛发更是丝丝分明、纤毫毕现。刘德扬的《不若相忘于江湖》采用了极简的构图方式,几块随意挥洒的墨团代表流水,两条相向游弋的鱼凸显“相忘”之意,加上古意盎然的隶书题款,传神地展现了庄子的道家思想。
“过去的工笔画展,题材、技法往往比较传统,因此展览名称上往往突出‘墨’、‘韵’之类。”本次展览策展人、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夏红明告诉记者,如今不少工笔画家尤其是年轻画家,正尝试在传统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点,因此用“新径”和“新境”加以体现。
此次展览中,刘海涛的《夜风》、胡冰的《藏女》、向洋的《花开花落》等,均以现代生活中的女性为表现对象,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题材。简沥郦的《都市丽人》描绘了身着现代服装、手持遮阳伞的都市女性,《生如夏花》则将花瓣、荷叶、人体等相结合,画面效果十分梦幻。“传统工笔画往往只重物象,‘画花就画花,画鸟就画鸟’,显得比较单一和平面化,现在更加注重整体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夏红明说。
绘画技法方面的变化同样清晰。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会长江溶强调“工笔画的写意性”,“讲究笔意与空白的有机结合,虚实相生”。记者在其参展作品《清凉世界》《仙客来》《天堂鸟》中看到,并非所有画面元素都巨细靡遗地加以表现,而是虚化背景以突出主体,产生氤氲迷离的审美效果。“艺术创作不应该有门户之见,喜欢西画和摄影的工笔画家,不妨从中借鉴色彩和光感。如果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难在创作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