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画的第一幅“招魂驱魔画”
毕加索经典抽象画《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和平鸽、《格尔尼卡》以及无数长着三只眼睛、几个乳房的怪人画,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具争议,也最有影响的艺术家。即使看了说不出所以然的人也只有跟着全世界喝彩。要是遇到其他什么人画的看不懂的画时,就会说一句:“这是毕加索。” 不管你欣赏也罢,不欣赏也罢,画笔、木头、陶泥、石料,到了他手里,做出来的作品就别具一格,韵味十足。
毕加索这幅风格激进的作品《亚维农的少女》,图像主体是巴塞罗那某妓院的妓女。画作于1907年向部分评论家、诗人和艺术家私下展示,观赏者中包括乔治·布拉克和亨利·马蒂斯,引起的反响是—片恶评。但让首批观赏者震惊的,不是作品的妓女题材,而是其艺术风格。作品那惊世骇俗的现代性源于一系列大胆艺术策略的运用。人物身体与背景都简化为几何图形。画面几乎没有空间深度感,互不关联的散乱视点让人感觉不安,它强迫观众的目光在画布上四处游走以发掘图像意义。非洲面具对此画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直观表现在画中人物那面具般的脸庞上,这也反映了毕加索对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雕塑的兴趣。这些被分解为角状块片的生硬人体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一致之处只是全都是裸体。
毕加索在此呈现的是一个绝对平面,他采用线条绘图的方式来塑造图像,而不是像印象派那样去操控光影和色彩来造型,他使用的色彩种类也很有限,这些特点进—步突出了图像的平面感。这幅画突破了毕加索以前的绘画实践,也创新了艺术史,预示了20世纪很多艺术流派的碎片化特质和拼贴之类的新技法。毕加索后来称这幅作品是他的“第一幅招魂驱魔画”,这样说可能部分是指他由此抛弃了既有的绘画传统。
侧影人物
这个肌肉强健的站立人物的面具状表情没有画面最右侧的人物恐怖。她正拉开一张红色帘幕以展示画面中间的裸女;她站在画面边缘,显得冷酷无情,犹如一位监视者。她对面右侧的人物也正拉开帷幕。
两个中心人物
两个裸女构成画面的核心。她们的双臂上举过头,为自己的撩人性感而自得。这两个裸女所呈现的“原始野性感”与画面中其他女性形成对比,因为她们的面部线条更柔和、更接近现实。她们那夸张突出的耳朵和凝注的目光体现出古代伊比利亚雕塑的影响。
面具人物
这些人物仿佛都戴有非洲面具,面具给了她们一种非人类的外观。画面中蹲坐人物的头型是这组人物中最具立体主义风格的。虽然她背对观众而坐,但她的视线还是看向画布之外。这种对人体生理结构的扭曲——同时呈现人体的正面和背面——是典型的立体主义特征。这两个人物那明显的立体主义风格让她们与画面上其他人物有着很大差异,引人瞩目。
桌子
前景中突出的桌子是这幅作品的前一个版本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画面元素。前一个版本包含了两名男性(一名海员和一名医学院学生),但后来都被毕加索取消。桌子上切开的水果也是一种性感的陈设。
和平使者毕加索
小毕加索开口学说话,第一次说的都是匹兹匹兹( PIZ)。在西班牙语中,PIZ就是铅笔LAPIZ的缩音。好像小毕加索一开口,就要拿笔画画的意思。
小毕加索不爱上学念书,除非父亲和老师答应可以带他喜爱的鸽子到教室,画他的鸽子,因为鸽子与鸟笼是他童年甜蜜的幻想世界。
毕加索家面对着一片草地,白色的鸽子追逐觅食,飞翔天际。毕加索的父亲也是位画家,特别喜欢画鸽子。小毕加索看着父亲那幅巨大油画,画中那个大笼子里关着成百成万的鸽子。这个夸张深刻的童年印象,其实只有9只鸽子而已。
在父亲的指点下,鸽子也成为小毕加索的画画主题。9岁时,他画了一张鸽子图,一群鸽子飞在斗牛场上。后来毕加索自己说:“说来可笑,我从没有画过‘儿童画’,从来没有,甚至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也没画过。”
13岁时,他因为画了几张逼真的鸽子图,父亲要他帮忙给自己画作里的鸽子画上脚,谁知小毕加索画得太好了,当下,父亲把画笔交给他,从此不再画画。
他和鸽子的缘分,还不仅止于此。今天我们看到的“和平鸽”形象,便是出自毕加索之手。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当始于毕加索。
1940年,希特勒攻占法国,滞留巴黎的毕加索正为此心情低落时,有人敲门,只见邻居老人手捧满是鲜血的鸽子,含泪对毕加索说:
“先生,请您画一只鸽子给我。”
“发生了什么事?”毕加索看着死鸽问道。
原来,这位老人的孙子得知父亲战死在保卫巴黎之战后,心中充满愤怒仇恨。平时,他的孙子把白布条绑在竹竿上,用来召唤引导他养的鸽群,现在他想到白布条代表投降,于是他改绑红布条。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军发现了,竟把他扔到楼下,横死街头,还用刺刀把鸽子全部刺死。
“毕加索先生,求您画一只鸽子给我,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可怜孙子。”老人语带哽咽地请求。
毕加索内心悲愤,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提笔就画出一只飞翔的鸽子,成为日后和平鸽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