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代表作品欣赏
毕加索在国人眼中,可以说是抽象画的代表,而国内抽象画的代表又是赵无极。如果是对绘画艺术有一定基础的人,可能能欣赏得出这些大师的抽象画表达的意思,如果是普通大众,对于抽象画,只能是呵呵了,完全看不懂啊。但不管怎么说,了解下抽象画大师毕加索的艺术之路,并带着大家去欣赏下他的几幅代表作,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作用了。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毕加索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终年92 岁。毕加索一生喜欢体育行动。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热爱大自然,常常一个人背着画板,带着绘画工具到乡村、山野去写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搜集绘画创作素材。夏天,他常去海滨游泳场游泳,他的游泳技术特别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条件的变化,他适当地改变锻炼的方式,逐步放弃剧烈的运动而改做体操和日光浴,饭后坚持去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毕加索性格开朗、乐观。作为西班牙人,他熟悉斗牛的情况,并根据生活经验创作了一套别开生面的斗牛舞作品,工作之余他还和妻子儿女表演斗牛舞。他甚至把家中养的几只小狗当作斗牛加以训练,进行“斗牛”表演。既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又活动了筋骨,起到了休息脑筋、锻炼身体的作用。注重锻炼可以说是毕加索的长寿经。
从上面的简介可以看出,毕加索,并不是所谓有艺术天才,但绝对是个勤奋的人,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大师。并且不仅仅是我们所了解的抽象画,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造诣非凡。这是后人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赏析几幅其代表画作:
毕加索作品:亚维农少女(亚维农姑娘)
梦
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过了两倍的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联合国会议大厅里永久陈列的一幅画,完成于1937年。《格尔尼卡》起初是毕加索接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装饰画,而今天《格尔尼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代表作品为世人仰慕,并时刻警示人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格尔尼卡》宽350.5厘米,长782.3厘米。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绘画进行分解,以半立体、半剪纸的方法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进行表现,作品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格尔尼卡》很有名,大到美术史,小到中小学的美术课本都有专门介绍。
1937年4月的某一天,在巴黎躲避战乱的毕加索听到了一个消息:西班牙美丽的商业小镇格尔尼卡镇被德国轰炸机炸成了一片废墟,当时街上满是人群,镇上无辜的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对这一野蛮暴行感到震惊,使他本来就忧郁的情绪转化为满腔愤怒。毕加索决定用画笔作武器,揭露这一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有意思的是,毕加索这幅关于战争题材作品《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在以前的绘画中找不到相似的例子。如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戈雅的《五月三日的马德里》等表现战争场面的作品,都是用写实手法描绘的,用来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这种现实主义手法是时代公认的手法,是描绘大型战争场面的楷模。可是毕加索一反常态,采用了抽象的象征表现手法。《格尔尼卡》完成后在欧洲巡回展出,没有受到任何指责,而且获得了广泛的赞扬。要知道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在当时刚刚流行不久,只有小范围的少数人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可以说,立体主义绘画就是毕加索开创的。在这之前毕加索本人也没有用抽象手法或象征手法正式画过如此严肃的题材、如此巨大的作品。直到今天,西方人也不一定完全能够接受抽象绘画。抽象绘画的产生提出了“艺术不一定是美的”命题。这一命题或主张,标志着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彻底决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正是那不折不扣的现代主义的表现意图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没有从唤醒或号召人们武装反抗的角度人手,也没有从谴责和抗议的角度去创作,而是从“悲哀”、“悲伤”、“惊恐”、“痛苦”的角度去表现。虽然这样符合毕加索的性格,但是从美术史的范畴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举动。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写过一首诗很能说明《格尔尼卡》的基调:“……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哭声,鸟儿的哭声,花儿的哭声,木料和石头的哭声,还有床、椅子、窗帘、瓶罐、猫、纸等的哭声,相互缠绕的气味的哭声……”毕加索从人情味的诗意的角度,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些都是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我在欣赏《格尔尼卡》时,常常想到一些问题。西方人在接受一个文化事件时,确实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他们很尊重艺术家的才华和人格。我们抛开作品的效果不说,绘画艺术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画家个人象牙塔中的东西,你怎么表现,你怎么探索是你自己的事。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更是远离现实生活,作为公众艺术,作为反法西斯的具有政治倾向和针对性的作品,作为一件重要作品,观众还会这样理解?政府还能这样理解?作为画家,谁又能这样表现,谁敢这样表现?如果不是毕加索,确实难以想象。毕加索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毕加索清楚他的使命,并且有能力完成他的使命。毕加索只有通过创造才能赢得他作为生存的权利。当然,艺术创造还取决于艺术家的人格和魄力。我感觉,艺术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你应该做什么?你做了什么?艺术家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改变着社会。西方人对艺术的宽容大度其实是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当然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格尔尼卡》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我是中国人,更何况艺术作品本来就是供人感觉的。西方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说:“就艺术的历史而言,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史的主题是艺术家本人,而不是某种民族或风格的结合体。”一部绘画史,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可以看做是风格演变的历史。时代在变,文化在变,人的审美趣味在变,绘画艺术自然也在变,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墨守成规?
拿烟斗的男孩
《拿烟斗的男孩》现藏于约翰·海·惠特尼夫人收藏馆。
毕加索当时只有24岁,刚刚在“洗衣船”——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拿烟斗的男孩》中集中展现了一个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只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1950年,慈善家贝特希.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购得此画。2004年5月5日,将这幅画交由美国纽约索思比拍卖行,并最终以创纪录的1.04亿美元(包括竞拍者的额外费用)价格成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绘画”。拍卖当天,该画先以5500万美元的底价开拍,十多位竞买者真相将价格抬升到7900万美元。随后,两位主要的出价人很快将价格提升到9300万美元,当时全场响起了掌声。但是人们没有想到,一位神秘的买主紧接着将价格推到了1亿美元之上。最终,拍卖槌敲定了最后的价格——1.04亿美元。
《亚维农少女》
《亚维农少女》是一件意义重大的油画作品,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油画,“恰似打碎了一地的玻璃”。在油画《亚维农少女中》,立体派油画家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从这幅油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画家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油画《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画家毕加索这幅油画《亚威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相关文章
-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介绍以及作品欣赏
- 天才画家--少年达芬奇的成长经历
- 达芬奇,文艺复兴中的第一位巨人
- 关山月轶事:捐画帮学生换肾
- 丰子恺: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
- 董铭柱: 丹青不知老将至 富贵于我如浮云
- 克劳德莫奈属于什么画派
- 吴冠中简介: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大师
- 艺术大师赵无极的婚姻史:并不幸福或是说幸福太过短暂!
- 美国当代著名画家托马斯·凯德Thomas Kinkade 简介
- 托马斯金凯德死于2012年4月份 留下了自己的百万王国
- 托马斯风景油画作品集 托马斯风景油画图片欣赏
- 钢笔画家唐亮_中国现代钢笔淡彩画的先行者唐亮介绍
- 朱传奇_央美造型专业第一名,北京传奇画室创办人
- 宫崎骏_日本动画产业伟大动画师
- 马荣成:香港著名漫画家资料及代表作品
- 谷异_中国著名青年剪纸艺术家
- 动与静之间的水墨空间——冯钟云
- 描绘河山:国画大师许国立
- 个性画家赵露的“覆膜世界”